Our Method

企业家要的是定位吗?不!要的是引擎增长!

标签:动态
作者:欧赛斯
时间:2025-07-11 17:35:44

导语

在商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定位理论曾经帮助企业在红海竞争中突破困局,在消费者心中打下深刻烙印。但是在时代的浪潮之下,黑天鹅、灰犀牛事件频发,消费市场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企业家需要的仅仅是定位服务吗?显然不是,定位只是为增长服务,是增长战略之下的一个策划方法。企业成功不是单纯靠一个词语定位,而是要靠一组独特的经营活动、一套引擎增长战略获得成功。

01 抢占心智如何成就企业

定位理论诞生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转型期,当时产能在短期内获得快速提升,这使得美国众多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,当时的商业环境有三个明显特点:

第一,信息铺天盖地,消费者每天接收的广告信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。

第二,产品同质化严重,市场上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数量层出不穷,但成功产品寥寥。

第三,大众传播媒介牢牢占据主导地位,电视、报纸等传统媒体几乎垄断当时的广告投放。

此时,由美国营销专家艾·里斯(Al Ries)与杰克·特劳特(Jack Trout)提出了定位理论,其核心思想是: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品牌策划要想脱颖而出,必须通过“抢占用户心智”来建立独特的认知位置。

换句话说,就是让消费者一想到某个品类,第一时间联想到你的品牌。

这一理论一经提出,便迅速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工具。无论是可口可乐之于碳酸饮料,还是海飞丝之于去屑洗发水,抑或是王老吉之于凉茶,都体现了品牌定位咨询的巨大威力。

企业家要的是定位吗?不!要的是引擎增长!

02 存量时代,品牌定位理论为何失效了?

1、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

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,全球主要市场大多进入了存量时代。

在定位理论框架下的企业,往往将精力集中于在既定市场中争夺有限的消费者,却很难有突破式的创新。相反,一些企业却标新立异,比如,共享经济领域的Airbnb,没有在传统酒店市场去抢市场份额,而是通过挖掘空闲的房源资源,打破了传统酒店行业的竞争格局,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体验。

2、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

定位理论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,借助权威媒体,企业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就能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,但在媒体碎片化、消费者多元化的当下,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威力不再。调研显示,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,会通过多个渠道比较信息,同时,年轻消费者对洗脑式的广告也越来越不感冒。

3、AI技术、大数据改变了营销玩法

相比阿里、京东等电商企业,通过后台数据,可以实时了解消费者行为,并向用户推荐合适的商品,相比之下,传统定位理论依靠的有限市场调研、过往判断等方法,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,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。

并且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、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:并不是所有行业、所有产品都能照搬这套理论取得成功。

03 非标品与精神消费领域适配度低

品牌定位理论更适合标准化产品和服务,比如快消品、电子产品、汽车等。这类产品的功能清晰、用途明确,消费者更容易形成统一的认知联想。而在非标品(如手工艺品、设计师品牌)和精神消费领域(如生活方式品牌、奢侈品牌等),情况则完全不同。

在这些领域,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情感共鸣、文化认同、个性化体验,而不是简单的“品类代表性”。如果强行套用品牌定位咨询理论,可能会导致品牌价值被简化甚至扭曲。

某手工皮具品牌曾试图用“真皮背包专家”作为品牌定位,希望借此占据用户心智。然而,它的产品单价高达数千元,目标客户是追求品质与独特性的中高端消费者。结果发现,“真皮背包专家”这样的标签不仅未能打动目标人群,反而让品牌策划显得过于普通,缺乏吸引力。

后来,该品牌调整策略,不再强调“材质”或“功能”,而是讲述每款包的设计灵感、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手艺人故事。通过这种方式,品牌成功地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连接,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和忠诚度。

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一家国内小众女装品牌。它并没有像传统服装品牌那样打出“轻奢通勤装”、“简约风”之类的定位口号,而是通过创始人亲自出镜、讲述品牌成长故事、打造“都市文艺女性”的人设形象,吸引了大量粉丝。

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品牌定位咨询的套路,更多地依靠情感共鸣和价值观传递来赢得市场。这也说明,在非标品和精神消费领域,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比单纯的品类定位更为重要。

艺术品市场更是品牌定位理论应用受限的典型例子。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知名度、作品的独特性以及收藏者的情感偏好。即便是世界顶级拍卖行苏富比或佳士得,也很难为某件艺术品设定一个统一的“品类代表”定位。

例如,毕加索的作品可以是立体主义的象征,也可以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,不同藏家对其价值的理解千差万别。因此,在这类市场中,品牌定位很难发挥主导作用。

在兴趣消费品、定制化商品等领域,品牌咨询不应局限于“我是谁”的定位,而应更多思考“我能带给消费者什么感受”。这正是品牌定位理论在这些领域应用受限的原因所在。

04 定位理论在B2B业务场景中的适配性不足

前面提到,品牌定位理论更适合标准化产品和服务,比如快消品、电子产品、汽车等,更倾向于是一种2C思维,但是用C端思维玩转B端营销,无疑是死路一条。

原因很简单,主要是三条:

1. 2C卖的是一个产品,2B卖的是一家企业。

2. 2C卖的是一个价值点,2B卖的是一个价值体系。

3. 2C是个体感性,2C是集体理性。

卖一个产品,你可以就打一个价值点,如“困了累了,喝红牛”、“怕上火、喝王老吉”、“补水就喝补水啦”,价值点与品牌策划建立一对一连接就可以了。

卖一家公司,你就必须是一个价值体系,就需要具备3大价值、25个小价值、108个管控点,对价值体系展开;你还需要“三维价值证明体系”,通过“行业解决方案”+“技术可行性报告”去征服工程师团队,通过“案例”+“信任状”去征服决策层,通过“成本预测”+“财务模型”去征服采购部及财务部。

卖一家公司,你卖的不是产品,是这家公司的实力、地位、规模、声誉、形象、竞争力、稳定性、服务能力、团队素质等构成的整体。

05 定位理论存在应用边界

用户心智不是静态的。

品牌定位理论最初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中期的美国市场,那时市场竞争相对稳定,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有限,品牌一旦建立认知,可以维持较长时间。但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,用户的心智变化速度远超以往。

科技发展、社会变迁、平台算法推荐等因素,使得消费者的偏好更加多元化、碎片化。过去那种“一句话定生死”的静态品牌定位方式,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求。在动态竞争市场中,品牌不能固守原有的定位不变,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及时调整方向。

当然,企业在开展企业品牌战略时,还是需要去厘清自身定位的。但是,定位是一个必要条件,而不是一个充分条件,不是采用了定位理论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企业还需要结合环境、技术、行业变化去综合判断与使用。

企业在运用这一理论时,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大核心边界:

1. 需求标准化:功能型产品比情感型产品更适用

2. 市场成熟度:供大于求的成熟市场比初级市场更有效

3. 认知动态性:静态关键词不如动态迭代更有生命力

06 企业家要的仅仅是定位服务吗?

在创始人面前,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,本质上都只有“增长”两字。

有增长,所有都不是问题;没有增长,所有都是问题。

企业家要的仅仅是定位服务吗?显然不是,定位只是为增长服务,是增长下的一个策划方法。

今天,普通企业要在内卷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唯一办法,是在擅长的赛道找到一个能比别的企业做得好10倍的点,恰好也是企业充满激情的,一把扎进去,挖到100公里深,击穿TA,让TA持续出水。

每一家企业都需要一个超竞争突围的引擎增长战略。

企业家要的是定位吗?不!要的是引擎增长!

什么是引擎增长战略?

1、找到一个能战胜所有竞争对手的,走到近乎荒谬极端的战略破局点。

2、在这个战略破局点上,做到比竞争对手好10倍,将所有的竞争力量凝练成一根战略之针。

3、在战略破局点上,构建领尖的品牌核心价值,领尖的品牌表现,符咒双线落地,建立视觉霸权与语言霸权。

4、在战略破局点上,你需要一个战略大单品形成单品之刃,来切割市场,一个市场占有率10%的产品价值,超过100个市场占有率1%的产品。

5、你需要打造企业的价盘增长飞轮、货盘增长飞轮、渠道增长飞轮、营销增长飞轮、组织增长飞轮,构建一组独一无二的经营活动,将公司所有的经营活动成为引擎、强化引擎、驱动引擎,形成强大的内部驱动力。

所有以上动作,只有一个目的:

以超级引擎的力量,压强到针尖般大的点上,撕开市场缺口,刺穿消费者心智,实现企业引擎增长。

这是企业在超竞争时代,最高质量的增长方式,是实现今年增长、明年增长、后面增长、伟大地年年增长之道,这也是企业穿越周期,永续经营之道。





相关文章